top of page
254858_已編輯.jpg
貢噶顛津仁波切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佛子行三十七頌(2)

 

講授上師:貢噶顛津仁波切

2016年 12月 11日

錄音:林良興

整理:洪慧芩

外道與佛教徒的差別在於皈依,外道也有皈依,但皈依三寶(佛、法、僧)才稱為佛教徒;佛教裡的小乘與大乘,區別在於發心,小乘的發心是為了厭棄輪迴的痛苦,尋求自己解脫,大乘的發心則是為了渡化一切眾生。佛有「身、語、意」三個兒子,親生的「身」的兒子是羅睺羅,「語」的兒子是依照佛說修行的小乘修行人,大乘修行人則是佛最重要的「心子」,也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,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的佛子指的就是佛的心子。現在有很多自認大乘、金剛乘的弟子,但仔細去觀察他們的發心或皈依,或許還不如小乘!有沒有皈依三寶?認不認識佛?佛的定義是什麼?瞭解不夠的話要繼續學習,才能當真正的佛教徒。

 

《佛子行三十七頌》是無著菩薩所作,論述佛的心子、菩薩應具足的三十七個條件:

 

1.獲得暇滿大舟時  自他為渡輪迴海  畫夜恆時不懶散  聞思修是佛子行。

 

佛子最重要的行為就是聞思修,暇滿人身的珍貴之處就在於能夠聽聞佛法、思考佛法、修行佛法。暇滿人身並不僅是身而為人,須俱足18個條件才能稱為暇滿:

 

遠離8地: 地獄、餓鬼、畜牲、邊地、長壽天、邪見、佛不出世、喑啞。

具足10個圓滿:

自圓滿: 得人身、生於中土(有佛法)、諸根具足、未犯無間罪、對佛法有信心。

他圓滿: 佛出世、佛說法、佛法住世、進入佛法、得善知識攝受。

 

完全具足18個條件的暇滿人身,如一艘大船能夠渡過輪迴大海,得到如此珍貴的人身,必須好好聞思修才是佛子的行為。人身在六道之中最為珍貴,由於過去世累積無數的福德善業,這一世得到人身,要想一想是不是已具足所有暇滿人身條件,如果對佛法信心 (十種圓滿之一) 不夠,則還要再努力。一旦獲得暇滿人身,要做有意義的事,日復一日生存、養育兒女,這是其他動物也做得到的。就像買了一台大型挖土機,只用來挖個如廁小坑;或是以無價的九眼天珠交換一瓶酒來喝,都是不可思議的虛擲浪費。唯有聞思修才能找到成佛之道,也是得到暇滿人身的目的。有些人去廟裡供養,沒有聽聞佛法,不知道供養的對象、供養的意義,雖然可以通過供養累積善業,下一世再得到人身,但是不能成佛,成佛一定要靠聞思修。所以我們藉著累積福德資糧得到暇滿人身,藉著人身聽聞佛法、思惟佛法、實修佛法,此為佛子所應行。

 

 

2.親方貪心如水蕩  怨方瞋心似火燃  取捨皆忘痴黑暗  拋棄故鄉佛子行。

 

輪迴的根本是貪嗔癡,有了三毒的因才有輪迴的果,為了遠離輪迴的痛苦,應斷除三毒。貪嗔癡的根源是家鄉,容易升起貪愛心、忿怒、煩惱的地方,佔據思緒耗費心力以致無法修行,所以師父出家修行,培養出離心。我小時候在佛學院天天跟僧眾一起念經,放假一個月返家,家人聊的都是家裡的事情,我一個人也就不太念經,回到學校時有些字甚至會忘記!這個經驗讓我了解,在家裡一定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,增長貪嗔癡、傲慢心、忌妒心,所以無著菩薩勸戒佛子遠離家鄉。這跟世人的行為都是相反的,很多人做不到,已經有了家庭小孩的,還是要做自己的工作,若做不到全部37個條件至少做到20幾個也是不錯的。

 

 

3.捨惡境故漸減惑  無懶散故善自增  心澄於法起正見  依靜處為佛子行。

 

我有一位九十幾歲的禪修老師說,當他在城市的時候,總希望到山上閉關中心靜修,做有意義的修持不浪費時間;但到了山上一個人的時候,又想著城市裡親友的情況,怎麼家人沒有寫信也沒有捎來音訊?媽媽的身體不知道怎麼樣?身體離開家一天,離開紛擾的環境是容易的,但心要離開三毒五毒很不容易,要靠學習佛法、打坐禪定的力量。遠離家鄉、依止靜處前要先聽聞佛法,思考學過的教法,請教老師釐清實修方面的問題,然後依止靜處打坐實修。因為遠離惡境,所以漸漸忘記家裡牽掛的事情,好的壞的都隨時間淡忘,專注於修持。當我們追劇的時候很專注,其他的事都拋在腦後,一直看下去不想被打擾;同樣的,當我們在高山上心無懈怠專注修持、念經、持咒時,善業與智慧慢慢增長,與上師、菩薩、菩提心越來越靠近,如此離開人世時也一樣清靜,已經習慣一個人,沒什麼放不下的,很容易憶起曾經學過的教法。

 

依止靜處是功德之源,但是大家不習慣這麼做,習氣上喜歡跟家人在一起,所以一直在輪迴中無法出離。我第一次四加行閉關是在11歲,剛開始的前幾天我母親煮飯送來給我的時候,我的心裡很難受,因為打坐規定很嚴格,不能像平時一樣跟朋友一起玩、一起聊天,感覺既枯燥又乏味,但是隨著時間過去,天天忙著按照閉關中心的規定做功課,觀想資糧田、上師、觀世音菩薩、金剛總持、金剛亥母、做各種修持。很多人問過我,閉關三年在做什麼?會不會無聊?其實剛好相反,忙得時間不夠用,一開始比較困難,但會逐漸產生興趣和熱忱,三年閉關快結束的時候反而會難過,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才能再進來閉關。

 

在安靜的地方打坐能夠減惑、增善、升起正見,但是打坐之前要準備材料,要先聽聞佛法的內容。若沒有聽聞佛法,心情好的時候願意做很多善事、也覺得自己有菩提心,遇到問題的時候卻馬上生氣,菩提心、大悲心通通不見了,有修行的人這時候會忍辱,若一遇到問題馬上原形畢露,代表我們的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。「大悲心」的意義是什麼?大悲心是很不容易的,大悲心的對象遍及所有六道眾生。就像足球比賽,一定要先知道射門目標在哪裡;同樣的,做義工、行善幫助眾生也一樣,要先知道眾生是誰?為什麼幫助眾生?當我們在路上遇到乞丐生起了憐憫之心(自認為的大悲心、菩提心),那個心是不穩定的、短暫的,不能稱為大悲心和菩提心,因為它不是平等的、是有分別的,看起來可愛的我們願意幫助,看起來很兇的我們不想幫助。以平等心觀之,不論美醜善惡,眾生都當過自己過去世的父母。

 

智慧不夠的話不能觀察自己,只是習氣上善於觀察他人的過失。先要知道前往靜處的原因,遠離家鄉的原因,了解輪迴的過患,人身難得,未來的去處自己這一世可以決定,希望前往天人善趣卻造作地獄惡業,就像種米希望得到青稞一樣矛盾,要好好觀察自己的行為,是否可以讓我們得到善趣的果報。人身難得,先拿到下一世人身的簽證,旅行才有保障。

 

18個條件裡有一個是遠離邊地,我曾和雅旺顛津法王在內湖的公園湖畔散步、討論佛法,有一個正在釣魚的人釣到魚很開心,看我們走近,邊笑邊大聲問我們是吃葷還是吃素的?真的很可憐!我跟法王說邊地不一定是落後的地方,像台灣是經濟發展的地方,也有邊地。在台灣佛也有、佛法也有,但是有些人沒聽過佛的名號,沒聽過佛法,殺動物覺得開心。所以我們去佛門聖地應當發願,這輩子若條件不夠,希望下輩子得到殊勝的暇滿人身,能做得到全部37個條件,學習佛菩薩的行為,幫助眾生。菩薩怎麼得到解脫?他們了解人身難得,遠離家鄉,依止靜處,用這些方法成佛,我們不能做到菩薩的行為,至少可以認同支持,做菩薩的朋友。依止靜處的功德非常多,因此無著菩薩說佛子的第三個行為,應當棄捨惡境,依止靜處。

 

現在我們自認的菩提心、大悲心、信心不是正確的,都不穩定;有人說他對我有信心,我問他為什麼對我有信心?這個信心是不是真的信心?我現在看起來衣著行為像一位仁波切,如果我明天穿上普通的褲子抽菸,他的信心馬上不見了,你們的信心要依靠外相,看外在的東西。有人說他們對佛有信心,但是為什麼有信心卻說不出所以然,要先認識佛、了解佛具備什麼功德,才能升起真正的信心。法會時曾有人拿著很多本尊的唐卡來問我早上該念什麼?晚上該念什麼?在他看來,每位本尊都是不一樣的,結果就是一個人做了太多事情,念了太多,最後一件事都無法成功。所有本尊都是佛菩薩的化身,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,如果什麼都念,什麼都做,最後無法得到他期望的結果就會放棄學佛,這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認識和信心。他們能不能算是正確的佛教徒?認不認識佛?有沒有進入佛門?要好好想一想。

 

 

 

(回向)
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254858_已編輯.jpg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