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子行三十七頌(5)
講授上師:貢噶顛津仁波切
2017年 1月 8日
錄音:林良興
整理:洪慧芩
10.無始以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。
上士道屬於大乘佛教,與小乘的中士道、下士道的差別在於發菩提心,菩提心又分為世俗菩提心、勝義菩提心。菩提心和慈悲心的對象有一點不一樣,慈悲心的對象是比較可憐的,菩提心的對象是一切眾生;因為一切眾生過去世都當過我們的父母,在輪迴之中流轉受苦,為了渡化眾生因此發菩提心。菩提心有兩個條件:慈悲與智慧;菩提心如同如意寶,藏文裡說:「蔣秋森秋仁波切」,「蔣秋森」就是菩提心,「仁波切」就是珍貴的意思,佛陀三轉法輪、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是菩提心。大乘佛教徒一定要發菩提心。《入菩薩行論》說:「餘善如芭蕉,生果即枯槁;覺心樹生果,不枯反增茂。」菩提心以外的善行就像芭蕉樹,果實成熟以後,芭蕉葉全部乾枯而死,做善事得到人天善趣的果報以後,善業就枯竭了;發菩提心以後作的善業像如意樹,果成熟受用後仍取之不盡,永無枯竭而且欣欣向榮。
此外,《入菩薩行論》說:「覺心如劫火,剎那毀諸罪。」」發了菩提心之後,我們的總總惡業像乾草遇到大火瞬間燒盡,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利益。我們發心的時候,接受各種戒律,以時間長度來說,有受持一日到明天日出之時圓滿的八關齋戒、有受持從今天到死亡這一世的比丘戒和三昧耶戒,菩薩戒則是生生世世受持直到成佛。發菩提心之後,稱為凡夫菩薩,是天人禮敬的對象。然而我們的習氣,發菩提心微弱如閃電般短暫,惡行力量卻強大而持久,要時時提醒自己發菩提心,成佛才能幫助眾生。
在久遠以前,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時,身為一個乞丐小男孩;當時有佛稱為「大釋迦牟尼」,乞丐男孩對佛非常仰慕,但是家境貧寒只有一碗清湯作為供養;當佛接受他的供養時,男孩非常歡喜,看到佛相好莊嚴他發起菩提心:「願我累積資糧將來成佛時,能夠跟他一樣的名字、一樣多的弟子、一樣的功德福報、一樣的佛行事業!」他的供養是小小的,但是發心是廣大的,之後成為我們熟知的「釋迦牟尼佛」。有些人說他想供養,但是沒有什麼錢,以為供養一定要靠錢;我們應該瞭解,發菩提心的供養是最殊勝無價的,就算一碗清湯的供養,發了菩提心功德也是無量無邊;有人雖以財物供養,但出於競爭心所以出高的價錢,沽名釣譽,這樣的善業今天就消耗殆盡,反而用錢買到惡業。有時候我想,去地獄要付這麼多錢嗎?買惡業這麼貴嗎?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,錢也浪費了。
以前有一對貧窮夫妻住在山洞裡,窮的只擁有一塊布,輪流穿著那塊唯一的布外出乞食;當時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來到山洞口化緣,老公沒有特別的發心,但是老婆心想因為過去世沒有累積資糧,所以這一世這麼貧苦,一定要把握這個供養的機會,於是說服老公把唯一的破舊布當作供養獻給佛陀,老公本來不肯,擔心沒有這一塊布連出門都有問題,可能會活不下去,但是老婆非常堅定,這一輩子就算馬上死掉也沒關係,因為供養佛,下輩子可以投生到好一點的地方幫助眾生。侍者把布帶回去之後,當天佛陀在國王的家裡午餐,所有得到得供養都擺在他面前,佛陀拿起這塊布說:「今天有許多珍貴的供養,但是裡面最特別的是這一塊布,因為供養的心很清淨,發菩提心願利眾生」。國王和王后聽聞之後,立刻打聽這對夫妻的下落,親自帶著隨從把自己的國王、王后的寶衣送給這對夫妻,他們的供養馬上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報!
有人問:「為什麼我供養很久也沒得到果報?」這是發心不夠的問題!強烈的發心、清淨的發心,這輩子馬上就得到它的結果。有了菩提心所驅動的行為,能帶來無量的善業果報。同樣的,以強烈的貪心、慢心造作惡業,例如獵殺動物,臨死前會看到傷害過的動物全都來討債,這樣子的惡業也是即生受報的,其他沒有強烈發心的善行、惡行,果報會在未來世成熟,除了即身成佛與造無間罪者命終墮入地獄,其他的都要經過中陰,在中陰時也是發菩提心特別的機會,菩提心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,《入菩薩行論》通篇的重點都圍繞菩提心,發菩提心的人稱為佛子。
以下說的是佛子入根本慧定時的修持:
11.諸苦源於欲自樂 諸佛利他心所生 由此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。
有人問我閉關的時候做什麼?念什麼?我故鄉有一個老人,會念經會持咒,但不會禪定也不懂大手印,在他看來,我修禪定跟他念經持咒是一樣的;當我在修大手印禪定的時候,觀想菩提心、累積萬遍的唸誦之後中間有一段六字大明咒唱頌,那位老人一直待在我的房間窗戶外面,聽到這段唱頌的部分,一直說「都是一樣的…」我跟他說不要打擾修行人,會造成惡業!他不止一次這麼做,後來一起吃飯時才說,怕我在房裡睡著,為了提醒我才這麼做的。禪定時要修什麼?修自他交換,自他交換是很不容易的,觀想菩提心的對象是一切眾生,敵人和親人都是和我一樣的眾生,先有「平等心」,進一步「自輕他重」,發願把自己的安樂讓給他人,別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。平時我們去旅行都會買保險,中陰的時候會遇到什麼問題都不知道,卻完全沒有幫自己的中陰或下輩子買保險。要怎麼買中陰、下輩子的保險?要發菩提心。所有的惡業痛苦都來於我執的自私自利,所有佛菩薩都是來自於發菩提心、利益他人的心;為了對治我執,修自他交換,將自己的利益安樂與他人的痛苦交換。
現在的人常說要修本尊,但忽略最基礎的皈依發心、四無量心、菩提心,只是聽過就覺得都已經懂了,不瞭解菩提心的內容,是什麼都做不到,毫無意義的;學了十幾年會念綠度母、金剛薩埵,但一遇到問題馬上放棄學佛、批評修法沒有什麼用處,他的房子倒了因為前面沒有打穩固的地基,所以不再當佛教徒。其實這樣並不算真正進入佛門,也沒有所謂的退出,這都是不瞭解菩提心的問題。所有本尊的儀軌最前面一定有皈依發心、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、最後一定是回向給一切眾生。菩提心的對象是一切眾生,瞭解菩提心修本尊才有意義,才能得到加持;不了解菩提心修本尊,就像修黑法一樣,把本尊當作佣人,修本尊來賺錢,滿足自己的貪執,這是不瞭解佛法。密勒日巴生病時,弟子問他要修什麼法祈請長壽?密勒日巴說為了我一個人的健康修法祈請本尊,就像叫國王從法座下來打掃一樣,不要這麼做。
發了菩提心來做各種修持,一定可以幫助眾生,修自他交換是佛子的行為。
(回向)